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机械 » 正文

天工开物是谁写的(天工开物是谁写的哪个朝代)

发布日期:2023-05-30 16:22:42     浏览次数:11
核心提示:天工开物是谁写的 宋应星是明末科学家,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是很有意思很关键的一年,后来的黄仁宇先生就以这一年的历史为切入点,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层次原因,在衰落的晚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宋应星也是极为不凡。 他的科学成

天工开物是谁写的

宋应星是明末科学家,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是很有意思很关键的一年,后来的黄仁宇先生就以这一年的历史为切入点,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层次原因,在衰落的晚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宋应星也是极为不凡。

他的科学成就是众所周知,其代表作《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谓是闻名于世享誉海外,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但宋应星的另一面,却是鲜为人知,那便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很有风骨之人。在入清以后,为拒绝出仕和避免留辫子,是隐居不出,以至于其逝世时间都不确定,是明末清初之际一位值得钦佩的历史人物。

不过遗憾的是,在三百年后宋应星这个历史人物被搬上荧幕以后,在某些节目中,却以清朝衣冠发式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以明朝的衣冠发式出现,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晚年的宋应星到底有没有换衣冠发式呢,今天宋安之就来具体分析分析。

御制耕织图解密宋应星是否剃发

说起来宋应星可是一位技术官僚,不只是科学成就斐然,在仕途上也有一定成就。当过明朝福建汀州府推官和南直隶亳州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

不过宋应星成为知州之时,已经是明朝灭亡前夕,他赴任以后,收拾完烂摊子没多久就辞官返回了故里。

明朝灭亡以后,宋应星虽然对于南明弘光政权给予的任职都是辞而不就,但他和哥哥宋应升依旧是都将希望寄托于南明政权身上,只是没想到南明小朝廷,从弘光到隆武,再到绍武和永历,一共四个政权,是内斗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大敌当前,内斗为先,根本恢复不了大明江山。

在这种压抑之中,隆武二年(1646年),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在绝望之中服毒殉国。宋应星虽然比哥哥坚强,但也是对南明心灰意冷,开始过着隐居生活,是“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学力,掞摛文藻”。也就是说是不问世事了,只是埋头做学问。

有着国仇家恨在,宋应星也是拒绝出仕。要知道清朝入关以后,为了笼络人心,对于前明官员,都是官复原职的任用。

甚至像有的官员在降了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后官升一级,降清以后,清朝也是以其在大顺政权官升一级的官职任用,一时间拉拢了无数官绅。

像宋应星这样的有声望的人,清朝自然也拉拢过,而他只要出仕,保底是个正五品,甚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很容易被清朝树立为典范,官升一级轻轻松松,甚至成为三品大员,不过宋应星是拒绝出仕。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宋应星有没有剃发易服呢?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流传下来的清朝画像来看,宋应星应该是没有剃发易服的。

虽然清朝在平定南明弘光政权,拿下南京以后,认为平定天下指日可待,实际掌权者摄政王多尔衮更是因此坚持剃发易服,命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在这种高压之下,剃发易服的波浪甚至一度冲击“皇权不下县”的格局。

像顺治五年,黄州府知府牛铨下乡踏勘荒田,有个位于广济县的村民名叫胡俊甫,因为长居乡村,处于千百年来传统王朝统治触手所力不从心之地,所以也没拿剃发易服当回事,加上很长时间内卧病在床,也就没有剃发易服,见到知府过来,也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主动凑上前去,诉说灾荒困苦。

他天真地以为这位知府大人是包青天,自己诉诉苦,说不定日子就会好过起来,结果不成想这位知府大人是一个想升官发财想疯了的人,根本不顾百姓死活。

而且一看竟然还有人没有剃发易服,于是以此做文章来换取政绩,将胡俊甫押到湖广总督处请功,结果是“胡俊甫立正典型,乡保张赞宇、领佑张生祖、夏正德各鞭策一百”。广济县的知县也跟着倒了霉,以失察罚俸示惩。

但千百年来“皇权不下县”的格局,清朝也不可能彻底打破,最多是一开始抓几个典型,吓吓其他老百姓罢了,不可能知府了什么的官员,天天没事干了,就去下面看看有没有人遵从这个法度。

而且剃发易服的严格执行,最终导致大部分地方降而复反,很多降清的前明官兵也因此反水,大大增强了大江南北老百姓的抵抗决心,使得内部腐朽至极的南明政权竟然与新兴的清朝打了十几年的拉锯战。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城市及其周边乡村,清朝还可以执行剃发易服,对于偏远地区的乡村,很多老百姓不会去当官,甚至一辈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不剃发易服也是正常情况,因为发式不想改变,衣服也没有钱去专门换一下。

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清朝中期的画像,就显示了很多老百姓并没有剃发易服。诸如康熙年间焦秉贞所做的《御制耕织图》,其中还附有康熙帝本人的七言绝句及序文。

画像中耕田的老百姓,并没有留辫子发型。不过看上去似乎也并非全部保留了明朝的发式,虽然都是束发,都是前额多是没有头发,束发也并不是太高。

可能是半保留,前面一部分不留发,后面依旧束起来,如果要进县城等其他繁华之地,就将头发散开,再揪成辫子,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不过也足以证明,在偏远地区的乡村,很多老百姓的确没有真正的剃发易服,还是以明朝的发式为主,对此康熙帝等统治阶级也是默认的。

在这种情况下,宋应星有着国仇家恨在,自然不会剃发易服。所以他隐居在故里乡村,是不问世事大门不出。而且还是有影响力的人,别人也不会没事去他家,看看他到底有没有剃发易服。

而且当时还是清朝与南明的展开拉锯战的动乱时期,宋应星闭门不出,清朝也顾不上针对他。

毕竟像吕留良在清朝相对来说进入承平时期的康熙年间,都可以公开宣扬自己的学说,其中不乏贬低乃至辱骂清朝的字句,都平安无事。甚至在死后,他的学说依旧在江浙一带广泛传诵,在当地很有影响力,文人墨客对他十分尊敬,就连雍正帝的宠臣李卫就任浙江总督前,还特意按照惯例去祭祀了吕留良。

不是后来自作聪明的曾静去鼓动岳钟琪造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跟着牵连到已死的吕留良的话,恐怕吕留良的学说会在清朝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吕留良的之事,宋应星不剃发易服还没有出事也属正常,毕竟他在晚年隐居,甚至可以说是销声匿迹,连逝世时间都不确定,一说1661年,一说1666年。

一个有声望有影响的人物,竟然存在感低到逝世时间都模糊不清,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为什么会这般?

肯定是宋应星刻意为之,将自己存在感降到最低,而原因就是为了躲避剃发易服,做最后的坚持,坚守了自己身为明人的气节。

最后再以逻辑推理,不说宋应星有没有剃发易服这个问题,就说两点。

一是宋应星的代表作《天工开物》初刊于崇祯十年(1637年),也就是说宋应星最杰出的作品完成于明朝,这是他在科学领域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成就。

二是明朝亡于1644年,当时宋应星57岁,他的大半生都在明朝度过,无论是科学成就,还是为官成就,也都是发生在明朝。

光以这两点来说,宋应星在三百年后荧幕上的形象,就根本不能以辫子发式示众。

更何况他晚年身怀国仇家恨,为坚守气节,为不剃发易服,是隐居至死,为其留辫子,更是不顾现实,不顾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个人情感,宣传一位古人的事迹,却与其人生所作所为背道而驰,这样的行为一开始就是错的。

头条分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由各公司自行发布,请在交易前确认真实合法性,本站不承担任何交易及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