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机械 » 正文

陆九渊简介(陆九渊怎么样)

发布日期:2023-05-30 10:18:38     浏览次数:3
核心提示:南宋心学巨子陆九渊(1139—1193)少年即发圣贤之志,其起始处在保家卫国。经历“靖康之耻”的南宋,偏暗一隅,内外交困。

南宋心学巨子陆九渊(1139—1193)少年即发圣贤之志,其起始处在保家卫国。经历“靖康之耻”的南宋,偏暗一隅,内外交困。尤其奸相秦桧掌权,迫害忠将岳飞,令少年陆九渊动容。

少年陆九渊的圣贤追求

少年陆九渊的圣贤追求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志不在年高。古往今来,那些有大成就的仁人君子,都是少年立志,几乎没有例外。

孔子年十五而有志于学,孟子有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叹。人若立志,便心有所安,便有了奋斗前进的目标。

故孙中山曾言:“立志是读书人最紧要的一件事。”但立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起于生活的困顿,有的起于环境的刺激,有的起于家国之乱,有内因,也有外缘。

南宋心学巨子陆九渊(1139—1193)少年即发圣贤之志,其起始处在保家卫国。经历“靖康之耻”的南宋,偏暗一隅,内外交困。

尤其奸相秦桧掌权,迫害忠将岳飞,令少年陆九渊动容。他断指甲,习弓马,立誓为大宋复仇。

后来他入朝为官,竭力强军,为谋划北伐、恢复中原四处奔走。

可惜大宋再无雄心,朝廷大员沉迷享乐,将陆九渊安排到台州的崇道观当一个小小的“监管”。

陆九渊耐不住那份清闲,干脆回到老家抚州(江西)办象山书院,以传道授业。几经折腾,他已经过了45岁。

教书不是陆九渊圣贤追求的完结,而是新的开始。他对圣贤之学真谛的体悟,以及其圣贤之志的最终完成都在此。

陆九渊十五岁与长辈郊游所作之诗,就已经展示了他的人生之乐为讲习教书,诗云:

讲习岂无乐,钻磨未有崖。

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

酒可陶吾性,诗堪述所怀。

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偕。

讲习为乐,钻研无穷——陆九渊天生有好学研磨的品质,他三、四岁时,问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便思索至废寝忘食。

这一品质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越发突显。

讲习虽乐,根本却非流于表面的口头诵读。圣贤之学应以养身、以养性。后来陆九渊于白鹿洞书院讲学,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过两点批判,和此诗所论相同:

一是科举败坏读书风气,令读书人误入歧途。在陆九渊看来,读书之本在修身养性,而非高谈阔论孔孟经典。

可现在的读书人只求功名,不重经典所述的圣贤人格、家国情怀。

二是当今文人完全违背孔夫子“述而不作”之训。在陆九渊眼中,那些妄发议论、出书博名的人既没有深厚的学养,也没有真知灼见,简直连“小人儒”都比不上。

因此,他本人不著书立作,“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做学问的根本是挖掘本心,而非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此外,陆九渊的这首诗指出他的圣贤追求同于曾点之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一种回归本心的自由与自然,没有束缚和压迫。这一志向在其十七岁时所做《少时作》表达得更加明白晓畅,意气也更加豪迈风发:

从来胆大胸隔宽,虎豹亿万虬龙千。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澥水,暮宿崑崙巅。

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

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陆九渊的胸襟和气魄之所以如此豪迈开阔,源于他对圣贤之学的坚信,并立志匡时济世,以纠正长期以来对圣贤之学的误解和偏差。

这首诗无疑也是他一生追求圣贤之志的写照,无论是他中年的讲习教书,还是他晚年的荆门之政,他都做到了识病救弊。

可惜天不假年,一代心学大师陆九渊54岁匆匆走完他的人生。

不过,陆九渊用生命的轨迹验证了少年时代的圣贤追求,证明了少年之志对个人成就的影响无可估量。

头条分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由各公司自行发布,请在交易前确认真实合法性,本站不承担任何交易及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